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ANDAO SPORTS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功利观作怪,人文教育受“排挤”

来源:副院长 辛 田

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10-26

 在历经多年快速发展之后,高职教育逐渐形成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同时,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日益理性化,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因此出现了很多招生就业两兴旺的高职院校。

但是,由于招生市场的竞争和就业观念的强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具体表现为片面增强职业技能教育、淡化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不足,甚至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偏低,在社会竞争中缺乏持久竞争力。因此,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被边缘化了

毋庸讳言,在残酷的生源竞争环境下,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功利性日趋严重,重技术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不可小视。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在育人和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学习,忽略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方面的提高;强调与用人市场无缝对接、强调一切为了就业,从而沦为培训机构,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健全人格和职业素养,最终难以保证专业上的持续发展。

一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首先面对的是激烈的生源竞争和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全力倡导学生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具有明显职业岗位特征的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强化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其付出的代价就是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在这种功利的培养目标引导下,课程设置偏离了教育应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源,日益走向技术化、功利化、平庸化,逐渐失去人文意义。

第二,发展的矛盾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政策的推动加上社会的认可,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到今天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相对滞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条件都与高职教育存在较大距离,其发展还谈不上更高层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文化发展。仅从师资力量而言,不仅在数量上难以保证精细化教学,而且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学生文化基础差尤其缺乏人文知识。相对于本科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包括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这些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而且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都存在问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尚存在一定难度,更谈不上接受专业之外的人文知识。

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又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培养目标,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职业教育如果只传授技术,没有对掌握技术的人进行必要的人文价值教育,就有可能出现失去控制的技术暴力。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陶行知认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期间属于长期不受关注的群体,没有形成较为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更多受自己的本性、欲望、情绪、世俗功利所支配,因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理性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不能仅仅依靠严谨的科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应该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不仅培养学生做事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和谐的人的综合品质,使学生能充分融入社会,拥有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人生态度,最终完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培养目标。

只注重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不够的,必须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除规定的政治、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如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历史教育等特色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要提高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的能力,养成尊重人格、博大包容的人文理念,又要增长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丰富艺术修养,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甚至可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不在于课堂讲授,而在于平时的潜移默化、体会领悟。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作为新建职业院校,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将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系统化和常态化,制订了人文和科学素质培养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

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虽然有些过时,但面对文科知识相对薄弱、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又不切实际。因此,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教师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书法鉴赏、音乐鉴赏、陕北文化概论等全校性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是个系统工程,重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通过开设劳动必修课以及布艺手工、插花艺术等趣味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举办科技活动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开放创新实训室,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开展“道德大讲堂”、诵读经典活动,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通过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兴趣小组等形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社团及其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校内外开展学术科技类、文艺娱乐类、兴趣爱好类、志愿服务类、体育竞技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应该着力将校园变成学生的大课堂,学校的每一个活动都应体现文化符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学校每一条道路的名称、每一个景观的设置,都应努力对每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成长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应该充分利用手机、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打造“网络校园”,赋硬件以生命,赋软件以灵魂,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自觉中得到提高,精神情感得以潜移默化地升华,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