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国内农业专家誉为“榆荞之父”,培育出的“榆荞4号”品种,参加全国荞麦区试产量最高,成为全国荞麦主产区主栽品种,科技贡献极大;他被学生赞美为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农学院的“科技大神”,从一名别人瞧不起的“职教生”成长为知名专家,他的传奇是学生奋斗的榜样。他就是高立荣,一个一生都扑在荞麦育种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的榆林职教人。
对接群众所需——荞麦品种国内领先
荞麦和高立荣相伴一生。小时候,出生在靖边的他最喜欢的风景就是荞麦花开,淡淡的香味,淡淡的花色,带着丰收的喜悦,令人印象深刻。
长大后,高立荣就如荞麦花一样,在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农学院(原陕西省榆林农校)学习时,他脚踏实地,勤奋刻苦,虽然是一名中专生,但是他毫不气馁,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一名老师。
随后他自学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在母校的支持下,他走上科研之路,默默地在实验室做研究,任劳任怨地在试验田里观察种子长势,不与世人争风头,不断奉献自己,只为带给农民丰收的喜讯,从实践中向学生传授真理。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高立荣先后主持陕西省科技厅荞麦育种项目,优质辣椒、洋葱高效示范基地项目,国家科技部荞麦新品种推广项目等多种科技项目,他培育成功“榆荞一号”、“榆荞三号”、“榆荞4号”,其中“榆荞4号”增产潜力大,比常规品种增产20%-30%,成为目前全国荞麦主产区的主栽品种。这个品种采用“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属于国内首例。
“以前荞麦受到外贸出口影响,要求粒大,所以我解决这个问题,培育出榆荞1号。如今,人们需要荞麦产量高、抗倒伏性好,我就继续寻找解决办法,就有了榆荞4号。”高立荣准确对接群众需求,为千百万的荞农带来福音。
这些年来,高立荣先后3次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是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发表论文18篇,其中5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
彩色翅荞“诞生”——与文化旅游碰撞火花
近年来,我市景观农业发展如火如荼,特色农产品搭上文化旅游的快车,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荞麦花节就是最亮点的一抹色彩。
由于多年和荞麦打交道,高立荣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根据市场需求,荞麦生产性和观赏性要结合起来,所以我又培育了新品种——彩色翅荞。”提到“新宝贝”,高立荣十分兴奋。
记者看到,和其他荞麦不同,彩色翅荞麦植株红秆、绿叶、红白花相间,再映衬着成熟的黑褐色果实、正在成熟的红色、或羽翅红色中心白色的果实,整个田间十分鲜艳,色彩斑斓。
高立荣介绍,荞麦观赏价值不可小觑。但是,目前的荞麦生产品种混杂严重,影响着观赏效果。而彩色翅荞麦开花至成熟期间观赏期长,达50天左右,它的颜色绚烂,花海亮丽,因花香四溢而招蝶引蜂,届时会形成一片蜂鸣蝶舞,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让其它荞麦都逊色。目前,彩色翅荞是国内外没有的创新成果,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观光农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在推动“荞麦+文化旅游”这条路上,高立荣一直都是最虔诚的荞麦文化传播者。在靖边县东坑镇荞麦文化游览园,他亲自设计,将荞麦与文化相联系,只要关于荞麦的历史、传说、歌曲、诗作、朗诵,他都会不遗余力地收集起来,组织人员进行推广和传播:“黄梅戏《打猪草-对花》的唱词,丢下一颗籽,发了一个芽,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果的是黑籽,此花就是荞麦花。唐代白居易还有‘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名句……”说起荞麦,高立荣如数家珍,甚至连饮食都不放过,“吃一碗荞麦凉粉吧,味道好又败火。”
他的一席话,总能让人深深地记住荞麦的好。
为“农”解忧——不遗余力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高立荣在定边、靖边的荞麦田里忙碌着,看着农民们种植荞麦仍然是人工撒播,效率低、效果差,他又开动脑筋,研究机械化生产技术,创造了注入式穴播技术。
这项技术采用圆盘鸭嘴注入式穴播,最突出的优点是,减少了用种量,每亩只需要3斤,而传统撒播需要5-6斤;其次由于播种时不开沟,起到保墒作用,鸭嘴注入式播种压实了土壤,起到提墒作用,顶土能力强;最重要的就是效率高,人工一小时约播种1-2亩,而机械播种一小时达6-8亩,而且植株分布均匀、茎干粗壮、抗倒性强、产量高。
目前,这一项目作为《杂交荞麦高产品种集成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的一部分,由省科技厅立项,正在我市靖边县、定边县,延安市等县推广,项目主持人正是高立荣。此外,他还一直在进行荞麦除草、收割机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我一定要把荞麦产业链条上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高立荣坚定地说。
如今,榆林常年种植荞麦60多万亩,每逢金秋,荞麦花海随风荡漾,美不胜收。一位诗人观赏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人见了牡丹只想富贵,见了玫瑰只讲浓情,见了莲花只论清新,而荞麦花呢?最美的季节绽放最美的自己,用一抹色彩装扮大地的容颜,它在秋天奉献自己。
高立荣十分喜欢这句诗,其实,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