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这几年广为传颂: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就是北宋包拯的《题端州郡斋》。端州,就是今天的广东肇庆。
肇庆市,古称端州。文房四宝中的端砚,即产于端州,故名端砚。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西与广西梧州和贺州交界。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境域内设置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可以说,从汉代到清代,肇庆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公正刚毅,不阿权势、铁面无私,故有“包青天”“包公”之名。后世民间信仰将他奉为神明,在海内外华人地区极受崇拜。由于杂剧、戏曲、小说等媒介,民间多信奉其为黑脸“包青天”。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从安徽天长县令转任端州知军州事(即端州首官)。包拯在端州主政三年,政绩突出,得到朝野称赞,1042年返京升任监察御史。主政端州,是包拯第一次担任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他勤政爱民,排沥屯田,挖井除疾,治理砚赋,建仓修驿,兴文办学,做着实实在在的为民务实之事。在包拯的治理下,端州从一个边陲军事城堡逐步成为西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后来的两广总督府即设在端州达200年。
据史料记载,即便是宋代,端州因处岭表之南,虽然已经得到部分发展,但相比丰饶的中原和江南,仍是“土旷民惰,不力于耕,夷僚杂居”的落后地区,依然被视为蛮荒之地,与中原相隔千里,经济落后,语言不通,官员们将到端州做官看作畏途,皆不愿到此,到端州为官的多为犯了错或不受待见被贬谪过来的。包拯当时已任殿中丞,完全可以不到端州任职,也可以“走动”关系请朝廷派他到别的州郡为官,但是包拯没有犹豫、没有抱怨、没有请托,义无反顾赴端州履任。当时有人劝他不要到端州,他说朝廷既然委派他到端州任职,必然有朝廷的考虑,而且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就必须要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解难。包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治理砚赋。端州所产之端砚,名列四大名砚之首,历来为读书人所重,唐代就被作为进献朝廷的贡品,十分名贵。地方官员,利用为朝廷进贡端砚的机会,把端砚作为送礼巴结朝中显贵的敲门砖,在进贡的数量之上层层加码,以贡数的数十倍征收,砚工苦不堪言。包拯履任之后,下黄岗、赴砚坑、走访砚工,发现了积习已久的贡砚之弊,遂下决心除掉层层加码的弊端,于是下令端砚“只征贡数”,对多征者严惩不贷。当时,有“聪明人”提醒包拯,端砚是一块升官的敲门砖,将京城的权贵巴结好了,自然可以官运亨通,但包拯不为所动。因为包拯的公正务实,以身作则,革除了多年的弊端,直至包公离任回京,遵守了赴任之时“不持一砚归”的诺言。据记载:“康定初,公由殿中丞出守于端,出以清心直道为治本。地方千里,不识盗贼。归之日,一砚不持。”
据《肇庆府志》记载,宋代端州百姓经常出现“春瘴”疫情,整个端州变成了一个疫区,疾病流行。包拯到任后,和当地的医生研究利用中草药治病,但是中草药只能解一时之急,并不能杜绝疫情。包公为了根治瘴疠,经过多方走访排查,他发现是老百姓引用不干净的河水所致。找出原因后,包公仿效老家安徽的做法,带领端州的百姓开始挖井,利用井水代替河水,瘟疫得到了彻底的根除。当时一共打了七口水井,百姓感激涕零,称其为“包公井”。
据《肇庆府志》记载:“包公井在府厅之东,宋康定间郡守包拯所凿,其水清冽。”至今肇庆城内还留有3口包公井。安徽合肥包公墓志铭也有记载:“端州为民掘井取水。”
当时西江水患频发,包拯到任后带领军民进行大规模的筑堤排沥,在城郊开渠凿池,兴修水利,改造沥湖(今日称星湖),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端州百姓的生活逐日见好。生活条件好转之后,包拯发现当地缺少教化,于是捐献俸禄创办带有官学性质的星岩书院,让学子能够受教育,为岭南培育人才。经过三年时间治理,端州贫苦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后来包拯在端州建起丰济仓储备粮食,连在水上生活的疍民与在深山里生活的瑶民也纷纷归化,被端州百姓称为“神明之政”。宋史中记载:“水疍山瑶,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所以,包拯离任之日,端州百姓齐声颂赞“包青天”。
肇庆的端州古城墙有一座披云楼,楼内有一副对联:举头天外,高处不胜寒,看修雉骈罗,几叠云山开画本;倚槛风前,壮心殊未已,问元龙在否,千秋湖海共襟期。此联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确是颇具气象和手笔,仿佛记载着在端州履任的往圣先贤。
包拯去世后第二年,端州百姓就修祠纪念,足见包拯在端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将包公治端的事迹讲成各类故事流传。如,巧破血衣案。包公调任端州不久,就遇到百姓黄善告状,诉与妻陈琼娘赶回娘家途中遭遇三个歹徒,其妻被谋财害命。包公依歹徒所用凶器为杀猪刀,判断歹徒为屠夫。于是命公差扮作百姓与黄善一同持死者血衣沿街叫喊屠夫被害的假消息。屠夫妻子闻讯急忙打听死者消息,公差暗地盘查顺利将屠夫捉拿归案。又如,包公审石头。端州城郊卖炸糍粑的张小友在回家路上,困了,在大石头上打盹,被小偷偷走了当日的收入,因此求助于包公。包公用计审石头,引得众人围观。包公让围观的民众各送一枚铜钱资助张小友,并用装有水的大木桶接收大家的捐款,偷钱者因拿出的铜钱有一层油膜而原形毕露。最为神奇的故事是包公掷砚化渚洲。相传包公离任时,手下人暗中收下了地方乡绅赠送留念的一方端砚。船行至羚羊峡时,忽然波涛汹涌,包公知必有缘故,就把下人叫来询问。包公将端砚连同包裹砚台的黄布一并掷入西江,并说自己绝不带走端州的一块石头。顿时,西江风平浪静。包公掷砚的地方升起一个小岛,也就是今日的砚洲岛,那块向下游漂去的黄布也化成一片沙滩,后人称之为黄布沙。
铁面无私,世上何曾嫌黑脸;黎民有爱,人间依旧拜青天。这些故事,多在民间口耳相传,虽不见于经传,但是也足见民心之所期待。包公对肇庆一心一意,肇庆对包公也是一往情深。包公清忠初绩著于肇庆,青天之名始于端州任上,其在肇庆留下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今天读来,依然肃穆庄严。(作者:刘同华)